生鲜电商们过得好吗?答案是非常艰难,调查显示99%农产品电商不挣钱,单价高,但频次低,难以形成经营规模,正是目前多数生鲜电商面临的共同困境。
“油盐酱醋都网上买了,快递直接送上门,省得逛完超市拎不动。”这是很多人已经习惯的生活方式。但果蔬、牛羊肉之类的新鲜食材,你是否放心网上下单?
近日,在全国颇具影响力的生鲜电商“美味七七”宣布停业,成为第一个倒下的大型生鲜电商,这让不少消费者错愕。生鲜电商一直被业界视为电商最后一片蓝海,从2012年至今,顺丰优选、本来生活、天天果园、美味七七、京东生鲜、中粮我买网等新平台层出不穷,却遭遇集体亏损的尴尬。生鲜电商疯狂融资烧钱后,仍无法把用户留住,盈利成为终极难题。
重量级平台也撑不住了
“各位美味七七的朋友,由于公司收购方突然退出,使得公司资金流出现问题,管理层被迫在仓促中停止营业。”昨日,美味七七的网站已经无法正常打开,只有这样的一份公告。
美味七七2013年成立于上海,产品涵盖时鲜水果、蛋肉家禽、海鲜产品等九类商品。这家服务范围仅限上海、江苏、浙江三地的生鲜电商,在2014年获得亚马逊2000万美元注资,也是亚马逊中国自成立以来在中国内地的首笔投资。此后,美味七七便再无新的融资消息传出。
4月8日,美味七七总部贴出公告称,“公司运作出现严重困难,将申请破产”。随后,记者在9日、10日点击还可以进入美味七七的官网下单,4月11日早上,记者再次点击,该网站已无法显示。
美味七七CEO宓平向媒体证实,公司资金链确实出了问题。他表示,“公司运营状况非常良好,直到近日,由于两位投资股东之间突发的矛盾,资金出现问题,暂停营业。”据了解,公司已拖欠员工数月工资,拖欠供应商们的欠款也引发上门讨债。
对此,中国电子商务研究中心高级分析师、网络零售部主任莫岱青告诉记者,“美味七七烧钱快,在拿到亚马逊资金后快速扩张,大规模建立仓储体系。然而扩张的同时,配套的物流、客服、售后却没有跟上来。”
公开资料显示,美味七七在上海中央仓储达一万多平方米,自建冷链物流,共有30个中转“站点”覆盖上海各区域。作为曾被资本看好的重量级平台,美味七七的濒临破产,对整个生鲜电商行业产生了很大震动。“新一轮洗牌在所难免。”市场人士分析。
网上生鲜走高端难聚人气
“我买的是水果,竟然8天才收到。快递放门卫就不管了,也不打个电话说一下。开箱一看,八个芒果,两个烂了只能扔掉。以后再也不敢买鲜果配送了,吐血建议卖家换个快递。”夏女士在某电商网购了越南大香芒芒果,但收到芒果时已毫无想吃的欲望。
除了“不给力”的物流速度,果蔬尚未成熟,缺斤短两也让买家无力吐槽。“不得不说,这是最差的一次网购。猕猴桃拿到的时候都很硬,放几天再切开,一半硬一半烂了,根本没法吃。收到货称了一下5斤,买的时候明明说是10斤,难道分量是连箱子一起称的吗?”市民杨爽网购了一次新西兰猕猴桃后颇为心塞,“还不如家楼下的水果店,可以一个一个精挑细选。”
相比服装和日用品,生鲜电商的确有些让人放心不下。而大爷大妈们,更是青睐家门口的果蔬店。“水果蔬菜这类东西,早上跟傍晚就两样儿,更别说快递打外地送来了。”家住西四环南路胡桃源小区的林阿姨告诉记者。
调查显示,年轻上班族因为工作生活节奏快,更青睐网购,美国车厘子、澳洲小牛排、北欧三文鱼之类的高端生鲜产品,吸引了很多实力买家。
艾媒咨询《2015年中国生鲜电商市场研究报告》显示,76.9%的生鲜电商用户为本科学历,企业白领占生鲜电商用户中的56%,但绝大多数生鲜电商用户使用频率为每月1至3次。“味道是不错,就是价格有点儿高,偶尔尝尝鲜还可以。”年轻辣妈小秦说,买进口牛羊肉和海鲜动辄数百元,差不多都是过节才尝试。
单价高,但频次低,难以形成经营规模,正是目前多数生鲜电商面临的共同困境。
在美味七七之前,特土网、花样生活、小农女、慢品时光、卡卡鲜、菜管家、优菜网等也都昙花一现。“要么亏损,要么巨亏”几乎成了生鲜电商的生存写照。数据显示,目前国内农产品电商接近4000家,其中仅有1%能够盈利,7%有巨额亏损,88%略亏,4%盈亏持平。
“对于商家而言,如果客单价在200元以内,商家肯定亏钱。所以,大部分生鲜电商只能选择卖贵的高端产品,这也决定了顾客购买频率低。”商务部研究院消费经济研究部副主任赵萍说。
冷链运输成老大难问题
众所周知,生鲜类产品具有保质期短,需低温储藏运输等特点,电商平台为此投入了高昂成本。
一位生鲜电商工作人员透露,“虽然都是水果,也有很多讲究。比如草莓的挑拣和苹果不一样,需要戴手套,否则一碰就会坏掉。在仓储环节,工作人员需要比照色卡来挑选可以入库的水果。比如,香蕉要稍微青黄一点的,否则可能放到库里不到一天就烂掉了。”
赵萍介绍,生鲜电商大多卖的是小包装,即使在美国生鲜电商全程冷链的情况下,还会有10%的损耗率,就是每十个产品里就有一个坏掉的,而在中国无法保证全程冷链的情况下,生鲜产品的损耗率为20%至30%。
冷链运输打折扣,新鲜度难以保障,这让生鲜电商不得不面对退换货的高昂成本。莫岱青告诉记者,“生鲜电商退换货是完全无法绕开的硬伤,这让电商平台的成本直接翻倍。因为退货不仅仅是逆向物流的问题,退货的商品几乎不可以再二次销售,而且对社交口碑的影响极大。”
值得玩味的是,就在美味七七宣布停业前不久,生鲜电商天天果园和易果生鲜先后传出获D轮、C轮融资,说明市场潜力巨大的生鲜行业,依旧是资本的“香饽饽”。
2015年,中国生鲜电商交易规模达542亿元,同比增幅为87%。艾媒咨询的报告预测,2018年国内生鲜电商市场规模将突破千亿元。
“就近配送是生鲜电商唯一的出路。”赵萍分析,国内生鲜电商基本还做不到就近发货,大部分要从远的地方发过来,这个过程必须要长期冷链,物流成本必然高。如果能够发动社区便利店,像淘宝京东的代收货点一样,让这些社区站点成为生鲜电商的落点,缩短物流时间,改善顾客体验,生鲜电商盈利才能逆袭。
顺丰优选前CEO崔晓琦甚至写下《我暂时不会再碰生鲜电商了》一文,直呼生鲜电商“到处都是坑”。
我们可以通过他的故事了解生鲜电商的商业世界
崔晓琦,北京人,38 岁,11 年电商行业经验,经历了电商公司在中国混战的战国时代和三足鼎立时期,然后进入平稳发展期。
多年来,崔晓琦一直是大公司里的创新业务带头人,他主导的内部创业项目包括凡客V+商城、顺丰优选、佳沃市集,担任 COO、总裁、CEO 等职位。
2013 年是生鲜电商元年。崔晓琦闯入生鲜行业,花了两年多的时间,他换了两家公司。现在,他决定暂时不再碰生鲜电商了。
下面是他的故事。
卖电器的再去卖水果是个很大的门槛
做了这么多内部创业,也换了几个工作,我最大的感触是要顺应时势。所谓时势,不是说哪个最热做哪个,而是说去做比较有潜力的行业。我觉得电商现在其实已经到了中后期,发展相对平稳。中国的电商经历了最初的战国时期,当当、亚马逊、京东……按下葫芦起了瓢,后来是三国时期——京东、天猫,苏宁或者一号店。现在已经不太可能再出现一个电商巨头来瓜分市场,做小众垂直细分,可能还会有些机会,但也只可能小而美。
2013 年我做顺丰优选之前,特别好奇为啥之前敢碰生鲜电商的人不多。所以顺丰找到我时,我觉得挺好的,刚好去生鲜电商领域看一看。
做起来才发现,没这么容易。图书、3C 这些电商品类,很快就都起来了,首先是因为都很标准。我做电器卖卖图书其实手到擒来,但是我做电器转而卖箱水果就不一样了,这是很大的一个门槛。所以,整个生鲜农产品的几万亿的市场,通过网络渠道流通的比例只占 1%,2% 是有理由的。
有家公司 2012 年做生鲜电商时,还自建配送公司。后来我意识到:它自己做也是迫不得已,因为当时没人把生鲜配送这事儿做好。但冷链物流成本非常高,有些公司的投入早就超过一个亿。当然你也可以说,这个投入大,我用第三方的,但第三方的问题是服务把控难,毕竟它能同时服务多家企业,而每家的标准都不太一样,所以在服务把控这块需要管得更细、更严。
生鲜电商的产品毛利率 20%、30% 到头了,但仓储运营的成本能占到 1/3,物流成本可能又占 1/3。目前客单价能有 100 多块钱已经算不错了,但还是太低了。只有把客单价提起来,才能把成本占比降下来。
我曾经觉得生鲜电商能够卖出高溢价来,但它真的能做到盈利吗?我觉得不太可能。说实话,现在中产阶级或者白领愿意花 168 买 10 斤橙子的人也不是很多。
至少现在这个阶段,我觉得做生鲜电商不是一个特别好的选择,巨头现在去做生鲜,去投资生鲜,不排除是为了卡位。对巨头们来讲,一年亏几个亿不算什么,但是对于一家初创企业来讲,如果一年做几个亿亏几个亿,就不是一个特别好的生意了。
生鲜电商困局:到处都是坑,运营最难
在网上购买生鲜这种形式已经被大家认可,但实际上生鲜电商蛮难支撑的,基本都是在烧钱。生鲜电商最主要的问题是基础设施建设不到位,导致它的成本偏高。它最大的一块成本是冷链的仓储和物流,这块的成本比传统电商要高得多。因为沾到冷链就没有什么更易储存,更易流通的品类。
好的冷库里面有 6 个温区,水果、冻品、巧克力、红酒,需要存放在不同的温区,即使这样,还是会有不小的损耗,损耗如果你能做到 2% 或 3%,就算很低了。
都是水果,运营也有很多讲究,比如草莓的挑拣和苹果不一样,需要戴手套,一碰就会坏掉。在仓储里,工作人员需要比照色卡(我们招聘时会特别注意检查视力),来挑选可以入库的水果。比如,香蕉要稍微青黄一点的,否则可能放到库里不到一天就烂掉了。这个青黄是什么标准,不是说你运营其他品类能运营出来的。还有一个比对是成熟度,你不能说九成熟放到仓库里,可能要七分熟,预计在两周之内全都卖完,在卖的时候可能会九十分熟,这个也很复杂。
有些特别难处理的品类我宁肯直接放弃,比如每个季度品质浮动会很大的榴莲。榴莲运营起来跟赌博似的,果肉在里头,成熟的状态不容易把握。这种很难标准化的品类我宁可不做,也不愿意看到我们卖出去多少就进来多少投诉。投诉多了,渠道品牌不就砸了吗?
第二个是生鲜产品的流通性相对而言比较差,即使有冷链物流,它的流通也不可能是全国范围内的流通,尤其像蔬菜、水果,甚至说冷冻的产品,不太可能大规模从南到北、从西到东流通。它有很强的区域性,玩家们盘踞在东南西北各方,各自去覆盖自己能覆盖的范围。比如,有人在南方做水果,覆盖几个南方大省,有人在青岛做海鲜,覆盖青岛周边甚至整个北方。一旦它们要分别往北往南扩展,就要建冷链了。
此外,生鲜电商很难挑个品类单点突破。苹果就比草莓好做?首先苹果这个品类你不可能垄断,你能做出一个什么样的规模,是可以想象出来的。而且,生鲜产品是非标准化的。同样一棵树,果实的口味今年跟去年可能不一样,容易受天气影响,这就是一个不确定性。你可能觉得今年它很好卖,明年把这块地全包了,要是明年出来的产品不符合大众的口味,你就赔惨了。还有一点,即便只做苹果一个品类,你并没有省掉很多中间环节,比如质检、运输,你的仓储一样需要用到温控。如果一定要拿苹果和草莓比,苹果还有个劣势,卖不起价钱,溢价低。
相比冷链基础设施的建设,非标准化是一道更难解的题,除非它们全部都按照统一的技术,在大棚里生产。我去日本考察过,很多蔬菜和水果都种在大棚里面,比如小西红柿、水果玉米。统一的技术,标准的阳光、温度。很长一段时间内,在中国不可能达到日本这样的水平。况且日本这种种植法成本其实蛮高的,最后的产品价格必然不低。虽然现在大家愿意吃得好一些,但终究还要看性价比。采购供应链端需要考虑成本占售价的比例是怎样。生鲜产品要支撑高议价,就要像褚橙那样有品牌。
生鲜电商的未来:线上线下联动,冷链宅配有机会
落到生鲜电商,未来可能会出现一个垂直行业巨头,到底是京东还是天猫,或者是另外一家,还说不好。这需要时间去沉淀,需要大量的资本去支撑。
生鲜电商未来最大的出路可能是 O2O,网络渠道和线下的零售网点结合,货整批地发到社区网点和写字楼,再通过这些站点散给客户。由站点来承载最后一公里或者叫最后100米的销售、物流分发,这种模式能有效地降低仓储、物流和包装的成本。不这么做,我觉得生鲜电商完全没出路。
你可以自建物流,或者跟第三方的物流、配送合作,甚至把社区周边的洗衣店、小卖部全都利用起来,他们帮你发一单,你付给他们两三块钱,毕竟他们在那儿闲着也是闲着。但是,即使这样,也不太可能说在现阶段去盈利。
现在已经开始有不少企业开始铺基础设施,在北京有家专门做冷链宅配的公司叫黑狗,它的冷链车类似于移动的冰箱,把冷链的产品放进去送到用户家里。在上海,有一家同类公司叫黑猫。之后可能有越来越多的企业会看到,冷链物流是一个大市场,目前还没有一个特别大的巨头,我觉得切入这个市场有机会。
冷链物流是一个大市场,目前还没有一个特别大的巨头
2013 年是生鲜电商的元年,但是为什么这一两年才有专做冷链的公司出来?我觉得逻辑是先出产品再出服务。这就像前几年物流行业发展起来,四通一达(申通快递、圆通速递、中通快递、百世汇通、韵达快递的合称)去做快递,以及外卖行业起来之后,有那么多公司专门做配送服务一个道理。
至于冷链宅配基础设施的建设需要几年,这取决于有多少企业参与进来。但是,即便发展很快,也需要三五年时间。
生鲜是各个阶层都需要接触到的品类,它在网上的增长速度其实很快。同比增长 200% 多也很正常,这不是其他电商能够追上的增长速度。
如果还是打算进入生鲜电商领域,要看这几个方面:你能否抓到最好的供应链?价格能不能做到最好?再就是运营服务的能力强不强?运营能力不是指你自建服务的能力,而是整合服务的能力。比如说,你与第三方的合作是否能够通过规模优势去降低成本。
在我看来,生鲜电商的总体竞争态势,不是说我单纯追求低价,不是靠烧钱去卖产品,要跳出纯粹用投资人的钱去烧规模这样的状态,真正地把生鲜的品质做好,靠性价比来良性竞争。
价格往细了说,需要考虑成本和卖价的对比。鉴于生鲜产品的流通不是那么广,它的覆盖范围不像做服装一样可以发全国,它只能发到 24 小时内冷链能覆盖的范围。说实话,中国的消费者已经被惯坏了,都想在 24 小时就收到货,恨不得上午下单,下午就收到。这个我觉得可能是一个误区,所以,现阶段你怎么保证你的物流服务时间到位,同时,送过去的产品到用户手里品质还是有保证的。当然,消费者心理预期跟商品本身也有关系,本来生鲜它就要尽快吃、尽快用。因此,假设我在北上广有 3 个冷链部,为了辐射更广的地区同时确保生鲜送达的时效,我必须在北上广以外的城市建冷库,这就涉及到成本的问题。
生鲜冷链要求全国铺点,成本居高不下
从消费者的指标看,我首先关注复购率。生鲜电商的复购率一定是很高的,不高,说明没做好。客单价,是所有电商